周村素以古商埠闻名天下,周村烧饼也同样享誉华夏。近日,“Touch山东”外国友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来到淄博周村,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周村烧饼制作技艺”。
薄饼蕴藏深厚历史
走进周村烧饼博物馆,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,建筑和装饰中无不彰显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。从丰富翔实的图片、文字、雕塑、书法、绘画中,参观者仿佛置身历史之中,亲身经历周村烧饼的产生、传承、发展。
周村烧饼博物馆馆长李爱宗告诉记者,周村自古商业发达,在明清时期达到繁荣,出现“商贾云集,天下货物聚焉”的盛况,享有“天下村”的美誉。随商贾而来的不仅有天下的奇珍异货,还有各地的饮食习俗。早在汉代,就有贩卖胡饼的商贩来到周村。胡饼很厚,形如圆鼓,两面粘有芝麻,当地的饼店师傅结合焦饼的做法加以改进,烤出酥脆可口的大酥烧饼。
“不过,大酥烧饼还不是今天的周村烧饼,只是它的雏形。”李爱宗告诉记者, 周村烧饼的出现,有一个关键人物,他就是郭云龙。清光绪年间,郭云龙来到周村当烧饼学徒,艺成之后在鱼店街开办了“聚合斋”烧饼铺。有一次,当地有名的巨商孟洛川请他喝茶,并拿出京城福顺老店制作的点心“面薄脆”请他品尝。这种薄薄的点心烤得微黄,吃起来比大酥烧饼更酥更脆。郭云龙受到启发,回家后开始试制更薄的大酥烧饼,后终于做出了薄、酥、香、脆的周村烧饼,“聚合斋”也成为制作周村烧饼的作坊,所做的烧饼多次被清朝皇室征为贡品,名满天下。
“你们看,这是胶济铁路开通后,旅客在周村站争相下车购买烧饼的情景。”在灯光的衬托下,20世纪初周村火车站的人物雕塑栩栩如生,似乎还能听到卖饼老人的吆喝声。从那时起,周村烧饼就借助铁路运输,销往。
外国友人亲自上阵 尝试烧饼制作
博物馆负一层是烧饼现场制作间,一阵阵诱人的烤芝麻香不停地刺激着游人的味蕾。在通往制作间的扶梯两侧,贴满了百余张男女老少吃烧饼的照片,其中不乏外国人。他们吃着烧饼,洋溢着幸福微笑的瞬间,感染着每一个经过的人。
“真正的周村烧饼薄如纸、芝麻香、落地即碎、入口有响。”,在周村烧饼博物馆内,一名正在揉面的师傅一边制作烧饼一边告诉。谈话间,制饼师傅将乒乓球大小的面团放在磨具上不停地旋转,转眼间,就变成了薄如蝉翼的饼坯,用手轻轻揭起后迅速往摊满芝麻的木盘内一蘸,随即反托在右手背上,直接贴在了温度达240℃高温的炉膛内。顷刻间,一张布满金灿芝麻的烧饼新鲜出炉。一连串的动作使在旁边学习的2位外国友人目瞪口呆,面面相觑。师傅见状只得放慢速度手把手进行教学。
对于从未接触过面点制作的外国人来说,难的一步莫过于了揉面压制成型。“是这样压吗?”玛丽娜个进行尝试,师傅笑了笑,耐心地做起示范。玛丽娜认真地观察着,恍然大悟,“哦!我懂了。”说着拿起一块面团就揉压起来。接着维佳按部就班的制作烧饼。“我很喜欢这样的活动,让我更爱”,维佳说。
入炉,烤制,出炉。香喷喷的周村烧饼一出炉,师傅将分给大家,让他们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。刚一入口, “真的很好吃!很薄很脆!”
活动结束后,李爱宗给2位外国友人每人一份周村烧饼,让他们带回去分享。玛丽娜告诉记者,“我觉得周村烧饼的制作过程十分有趣,其实制作的过程并不难,但对我们来说,上手确实有难度。这次活动令我十分难忘。”(记者 徐子喻)
抓住商机 立刻联系
马上留言 共同发展
温馨提醒: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,倡导诚信合作、互惠共赢!为了保证您的利益,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,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,以免造成损失。